友人在前些日子把此篇的插圖發給了學人,說是由一名非佛教徒畫來嘲諷佛教徒的。我們看了也覺得嘲諷的妙啊!畢竟漢傳佛教在很多人為的因素下變成了一種恐嚇性質的信仰,當中冤親債主占了很大的成份!但要了現下解冤親債主的前因後果是需要一點是時間的,所以這篇會稍長些,還望大家有耐性看完!
冤親債主的一般認知
冤親債主在別處也可被稱為怨親債主。通常認為事主在某段前世有很嚴重的對不起某人,而此人在死後變成一種鬼魂跟隨了事主。這樣的鬼魂就被稱為冤親債主。一般認為冤親債主就是來找事主報仇的,所以一直得在事主的身邊找機會報仇。猶如插圖上的玩笑便是這樣來的。
商業化的冤親債主
因為佛教是一個篤信累世輪迴的信仰體系,所以在儀式很被重視的漢傳佛裡便衍生了一個人會有超過一名冤親債主的說法。而且因為冤親債主跟了很多世,"力量"強盛,所以得進行很多的宗教儀式來"累積功德"再"回向"給這些冤親債主們請他們放過事主。這是讀者自己可以在網上搜尋便可以找到很多圍繞這樣言論的解釋和所謂的方法。
也有很多佛教徒是不研讀經書,可能生活一般,認為怎麼好像沒什麼走運的,就很容易相信自己被冤親債主纏身。而漢傳佛教貴為一種華人信仰,很快的,冤親債主便不是佛教獨有的論說而遍及了華人的民間信仰裡。
所以如果您真的想對冤親債主做深入的了解的話,還是得倒回源頭研讀經典出處。不止找尋出處,而且也看看原文的冤親債主是否如一般認知的厲害。但這樣子的著手是會花一點時間的。如果您準備好的話,可以繼續讀下去!
冤親債主的出處
學人其實對於冤親債主在可能被尋到的主本佛經中原來的梵文為如何是有興趣的。因為可能在原來的梵文是沒有現在一般認知的這樣震撼。但學人也非梵文語言的學者,所以在此也只能以漢文來了解。
在資訊發達的時代,第一個可行的方法便是網上搜索查查看冤親債主是否是引經據典的。百度百科有對冤親債主的解釋,但學人看了覺得其解釋真的蠻差的。不知是否百度百科如維基百科一樣都可以是由人胡亂的篇寫上傳?百度百科在其項目的「相關出處」提了七本佛經是由說道冤親債主的。學人便在此一一討論是否這些引用是否如法。
《大般涅盘经卷第五》
這是百度百科裡引用最長且做了解釋,學人引用如下再做剖析:
大般涅盘经卷第五如来性品第四之二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尔时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诸佛世尊有秘密藏。是义不然。何以故。诸佛世尊唯有密语无有密藏。譬如幻主机关木人。人虽睹见屈伸俯仰。莫知其内而使之然。佛法不尔咸令众生悉得知见。云何当言诸佛世尊有秘密藏。佛赞迦叶。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言。如来实无秘密之藏。何以故。如秋满月处空显露。清净无翳人皆睹见。如来之言亦复如是。开发显露清净无翳。愚人不解谓之秘藏。智者了达则不名藏。
善男子。譬如有人多积金银至无量亿。其心悭吝不肯惠施拯济贫穷。如是积聚乃名秘藏。如来不尔于无边劫积聚无量妙法珍宝。心无悭吝常以惠施一切众生。云何当言如来秘藏。善男子譬如有人身根不具。或无一目一手一足。以羞耻故不令人见。人不见故名为秘藏。如来不尔所有正法具足无缺令人睹见。云何当言如来秘藏。善男子。譬如贫人多负人财。怖畏债主隐不欲现故名为藏。如来不尔不负一切众生世法。
尔时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哀愍重垂广说大涅盘行解脱之义。佛赞迦叶。善哉善哉。善男子。真解脱者名曰远离一切系缚。若真解脱离诸系缚。则无有生亦无和合。譬如父母和合生子。真解脱者则不如是。是故解脱名曰不生。
迦叶。譬如醍醐其性清净。如来亦尔。非因父母和合而生其性清净。示现有父母者。为欲化度诸众生故。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解脱无二无别。譬如春月下诸种子。得暖气已寻便出生。真解脱者则不如是。
(中略)
又解脱者名无动法。犹如怨亲真解脱中无如是事。又不动者如转轮王更无圣王以为亲友。若更有亲则无是处。解脱亦尔更无有亲。若有亲者亦无是处。彼王无亲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法也。又无动者譬如素衣易受染色解脱不尔。又无动者如婆师花欲令有臭及青色者无有是处。解脱亦尔欲令有臭及诸色者亦无是处。是故解脱即是如来。
“债主”
当时迦叶菩萨问世尊:世尊,就如同佛所说诸佛世尊有秘密藏。其实不是这么回事。为什么呢,因为诸佛世尊只有密语没有密藏。
就像木偶,人们虽然看见它屈伸俯仰,却不知其内藏有机关。佛法不是这样的,佛法令众生悉得知见。所以,为什么说诸佛世尊有秘密藏啊,没有的。佛赞迦叶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你说的对啊,如来实无秘密之藏。
随后释迦牟尼佛就说了一些比喻,来说明没有如来密藏。
其中一个比喻原文是这样的:
譬如贫人多负人财。怖畏债主隐不欲现故名为藏。如来不尔不负一切众生世法。虽负众生出世之法而亦不藏。何以故。恒于众生生一子想。而为演说无上法故。
“怨亲”
大般涅盘经卷第五
如来性品第四之二 一开始的时候,迦叶菩萨请示佛陀的。
接着上段经文,希望佛陀慈悲开示解脱之门,这里面有一段是这样的。
原文:“又解脱者名无动法。犹如怨亲真解脱中无如是事。又不动者如转轮王更无圣王以为亲友。若更有亲则无是处。解脱亦尔更无有亲。若有亲者亦无是处。彼王无亲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经文中可以看出,“债主”就是债主,和现在的词义相同。泛指,施予众生或拖欠众生,所形成的关系名词。分为两种关系,讨债和还债的关系。
“怨亲”则包含了怨家和亲友两个方面。综述佛说,怨亲债主是指宿世以来与我们结下恩、怨、亲、情等因缘以及形成了这四种关系的众生。
从修行阶段,俗谛来讲,有冤亲债主,从圣义谛,了义来讲,佛陀于后面开示,如来实无怨、亲之分,它用于现实中解释不了的现象,为因果不明之处,冤亲债主必为未投胎者。
《大般涅盘经卷第五》
譬如贫人多负人财。怖畏债主隐不欲现故名为藏。如来不尔不负一切众生世法。虽负众生出世之法而亦不藏。何以故。恒于众生生一子想。而为演说无上法故。
“又解脱者名无动法。犹如怨亲真解脱中无如是事。又不动者如转轮王更无圣王以为亲友。若更有亲则无是处。解脱亦尔更无有亲。若有亲者亦无是处。彼王无亲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這是典型的張冠李戴,對號入座。學人重讀了幾次,還是把這裡的「債主」理解為是經典裡的一個譬喻。是在說窮人可能會浪費財富,所以富人才不願顯示其真正的身份,隱瞞了起來。如果引用《寶積經》和《涅槃經》裡所講的「七聖財」和此段對照的話,可以理解成釋尊不會因為怕人浪費了七聖財而吝嗇不教授。這是要一直強調佛法裡沒有秘密。
而「怨親」的那部份是要聲明在解脫者的境界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以在解脫者的眼裡是沒有怨敵,沒有親友的。所以只能說上傳這段解說的人是糊弄一通,而結論是這段經文無法實證冤親債主的存在。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羅尼經》
百度百科引用如下:
冤家盗贼,不讨自败,怨念咒诅,不厌归本。
可能冤親同等以上引用的冤家,但以引用的這段來看,冤親債主們也「不讨自败」。可能是修了這部經典的內容,但這也可以認為說冤親債主是有解決方案的。
《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百度百科引用如下:
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
嚴格上來說這是一部偽經,是經由某人拿了幾部淨土系列相關的經典,東拼西湊來的。充其量是一部彙集本,但又以「經」為名,所以學人一向來不認為這是一部可以信的書籍,所以可以不假以理會。
《佛說菩薩內戒經》
百度百科引用如下:
菩萨三昧等心。护一切十方诸天人民。父母兄弟妻子。怨家债主泥犁薜荔畜生。
這裡的「怨家债主」就是和冤親債主近義,而這段經文是有「護」而非如現在的一直要將其送走之意。
《大寶積經》
百度百科引用如下:
一切财业非是真宝,五家,水火、盗贼、怨家债主、县官、恶子分耳。
這裡雖然提及了「怨家债主」,但是用來形容此經典背景的財物並非真正的財富。依舊還是沒有詳細說到冤親債主。
《楞嚴經》
百度百科引用如下:
宿债。(译义:不善业、业障译为宿债)
這不善業未必就是指某個死後的靈體的跟隨。業障可以是我們知見上的障礙,習性上的疏漏。所以學人認為這段經文是不能拿來證實冤親債主的。
《地藏經》
百度百科引用如下:
阎浮提行善之人,临命终时,亦有百千恶道鬼神,或变作父母,乃至诸眷属,引接亡人,令落恶道,何况本造恶者。
這段經文只能解釋為人死後有可能被其他的鬼神給誤導入惡道,這完全無法用來證實冤親債主。
那冤親債主到底是否有經典依據?
如上所剖析,就是兩本佛經《佛說菩薩內戒經》和《大寶積經》有提及最近似冤親債主的「怨家债主」。但這兩本經書也似無在更加的詳細闡述冤親債主為現在所認知的模式。
三昧水懺的來由
有些人也可能引用此故事來證實冤親債主的存在和厲害。依一般所流傳的版本,悟達法師的人面瘡冤魂跟了他十世,而一般人就以這個來說冤親債主的"黏稠性"超強。但是很多人也就忽略了為何跟了十世才顯現是因為悟達法師「戒行精嚴」使得冤魂無從下手。所以在正確理解這故事應該是個人的修為如果得當是無需過份的畏懼冤親債主。
到底如何應付冤親債主
首先我們得了解如我解釋了《楞嚴經》裡所講的宿債所衍生的業障。如上已說,業障可以是業障可以是我們知見上的障礙,習性上的疏漏,無須把業障給"人格化",好似一直有個甚麼的跟著你,可以決定你的"運勢"的。所以硬是把自己甚麼的不好遭遇都歸咎於冤親債主的時候,學人還真的覺得冤親債主好可憐啊!
我們也了解到經典上即使有提及「怨家債主」但都沒有如現今的宗教操控者們弄得這麼厲害可怕。還是得提醒如《佛說菩薩內戒經》講到的「菩薩三昧等心」是得「護」怨家債主啊!
我們無法控制宗教操控者和不研讀佛經的一般人會繼續利用冤親債主來恐嚇人。但正當我們樹立起正確的了解,自然對於我們的"霉運"時段就不會給有心人是當作商業投機的機會,也不會淪落精神與心靈受有心人士的操控。
我們也得一直謹記大乘法並非是以恐懼為基礎,而是以自利利他的狀況下一齊正向地面對人生挑戰至開悟。
自己在三業精進,發正願,即使有冤親債主也連同一齊步入佛道。